在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病菌无处不在,而一些看似平常的物品,却可能成为病菌传播的重要媒介,门把手就是一个容易被忽视却又暗藏风险的存在。
医院的门把手每天被无数人触摸,无论是医护人员、患者还是家属,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将病菌留在上面,这些病菌种类繁多,包括常见的细菌、病毒等,当一个携带病菌的人触摸门把手后,病菌就会附着在上面,等待下一个人接触时,就有可能趁机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以流感病毒为例,它可以在门把手等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甚至数天,如果一名流感患者触摸了门把手,而随后健康的人又接触了同一个门把手,再用手触摸自己的口鼻、眼睛等部位,病毒就很容易侵入体内,从而增加感染流感的几率,对于免疫力较弱的患者来说,这种风险更是成倍增加,比如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疗后,身体抵抗力下降,一旦接触到被病菌污染的门把手,就可能引发严重的感染,影响治疗进程和康复效果。
同样,一些耐药菌也可能通过门把手传播,像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它们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一旦感染,治疗难度较大,医院里的门把手如果被这些耐药菌污染,就会成为传播的源头,威胁到更多患者的健康。
为了有效降低门把手传播病菌的风险,医院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要加强对门把手的清洁和消毒,定期使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擦拭,确保门把手表面干净无菌,在疫情期间,更要增加消毒的频次,做到随时消毒,可以考虑使用一些特殊的门把手设计,比如无接触式门把手,通过感应等方式开门,减少人员与门把手的直接接触。
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也应该提高自身的卫生意识,在接触门把手后,及时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等部位,患者家属在照顾患者时,更要注意这些细节,防止将病菌带给患者。
小小的门把手,在医院病菌传播的链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不能忽视它的潜在危害,通过加强清洁消毒、改进设计以及提高卫生意识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斩断病菌通过门把手传播的途径,为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就医环境。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