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它看似普通,却可能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不小的影响,作为医院病理科医生,深入了解小儿腹泻背后的病理机制,对于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小儿腹泻的病因较为复杂,感染因素是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常常在秋冬季节肆虐,侵袭小儿的肠道,破坏肠道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细菌感染像大肠杆菌等,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小儿体内,引发肠道炎症,导致腹泻,寄生虫感染也可能悄无声息地引发小儿腹泻,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
除了感染,非感染因素同样不可小觑,饮食不当是一个重要方面,喂养过多、过少、突然改变食物种类等,都可能引起小儿胃肠道的不适应,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进而出现腹泻,气候的变化,如腹部着凉,也可能使小儿肠道蠕动加快,引发腹泻,一些小儿自身的体质因素,如肠道免疫功能低下,也容易成为腹泻的诱发因素。
从病理角度来看,小儿腹泻时肠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肠道黏膜会出现充血、水肿,绒毛变短、稀疏,甚至脱落,这会严重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导致营养物质丢失,引起小儿营养不良,肠道的正常菌群平衡被打破,有害菌大量繁殖,进一步加重肠道炎症,形成恶性循环。
在诊断小儿腹泻时,病理检查有着关键作用,通过对患儿粪便进行显微镜检查,可以发现是否存在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有助于判断是感染性腹泻还是非感染性腹泻,以及感染的病原体类型,对于一些疑难病例,还可能需要进行肠道组织活检,更准确地了解肠道病变的程度和性质。
治疗小儿腹泻,需要综合考虑病因和病理变化,针对感染性腹泻,及时使用有效的抗感染药物至关重要,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非感染性腹泻,调整饮食结构,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配合适当的药物治疗,帮助肠道恢复正常功能。
小儿腹泻虽常见,但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其病理机制,通过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就能帮助孩子们尽快恢复健康,让他们茁壮成长,远离腹泻的困扰。
发表评论
小儿腹泻,是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家长需警惕其背后的脱水与营养流失风险。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