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它以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为显著特征,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在病理生理层面,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主要是由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致,维生素B₁₂和(或)叶酸缺乏是导致这一障碍的关键因素,维生素B₁₂在体内参与多种代谢过程,尤其是对神经系统功能和DNA合成至关重要,叶酸则是DNA合成过程中所需的重要辅酶,当维生素B₁₂或叶酸缺乏时,DNA合成受阻,细胞分裂速度减慢,而RNA合成相对正常,导致细胞核发育滞后于细胞质,从而形成巨幼红细胞。
从形态学角度来看,巨幼红细胞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这些细胞体积增大,直径可达20 - 30μm,是正常红细胞的2 - 3倍,细胞核染色质疏松,呈细颗粒状,分布不均,犹如打碎的墨汁,核仁明显且数目增多,细胞质丰富,呈嗜多色性,含有较多的血红蛋白,骨髓涂片可见巨幼红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和巨核系细胞也可出现巨幼样变。
在临床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常表现出一系列非特异性症状,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等贫血相关症状较为常见,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这与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DNA合成障碍有关,神经系统症状也不容忽视,如手足麻木、感觉异常、行走困难等,严重时可导致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影响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
对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除了依据临床表现外,实验室检查具有关键意义,血常规检查可见大细胞性贫血,MCV常大于100fl,MCH大于32pg,血清维生素B₁₂和叶酸水平测定有助于明确病因,维生素B₁₂低于100ng/L、叶酸低于6.8nmol/L时具有诊断价值,骨髓穿刺及活检则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可直接观察到巨幼红细胞的形态及增生情况。
治疗方面,补充缺乏的维生素B₁₂和叶酸是关键,维生素B₁₂一般采用肌内注射,剂量为每日100 - 500μg,连续使用2 - 4周,待血象恢复正常后,改为维持量每月100μg,叶酸口服剂量为每日5 - 10mg,直至血象恢复正常,多数患者在治疗后预后良好,但需注意去除病因,如改善饮食结构、治疗胃肠道疾病等,以预防复发。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虽然具有明确的病理机制和临床特征,但通过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发表评论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病理机制的微观洞察,揭示了叶酸与维生素B12的缺乏如何影响红细胞的成熟过程。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