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其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往往容易被忽视,一旦出现明显症状,病情多已进展至中晚期,治疗效果及预后也大打折扣。
食管癌的病理类型多样,其中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约占我国食管癌病例的 90%左右,这种病理类型多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细胞,长期的不良刺激,如吸烟、饮酒、食用过热或粗糙食物等,可导致食管黏膜反复损伤,进而引发鳞状上皮化生,最终发展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在西方发达国家更为多见,主要与胃食管反流病及 Barrett 食管密切相关,Barrett 食管是指食管下段黏膜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这种化生的上皮具有恶变潜能,容易发展为腺癌。
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理形态学特征起着关键作用,早期食管癌在显微镜下可表现为黏膜上皮层内的异型增生,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核大深染,核仁明显,具有一定的侵袭性,随着病情进展,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黏膜下层浸润,形成早期浸润癌,病变可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但已有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中晚期食管癌则表现为肿瘤组织明显侵犯食管壁全层,可累及周围组织器官,如气管、支气管、主动脉等,容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食管气管瘘、大出血等,肿瘤细胞还可通过淋巴道转移至区域淋巴结,甚至远处器官,如肝、肺、骨等,大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准确的病理诊断对于食管癌的治疗决策至关重要,通过食管内镜检查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是确诊食管癌的金标准,病理诊断不仅能够明确肿瘤的类型、分级和分期,还能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对于早期食管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微创治疗方法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于中晚期食管癌,则需要综合考虑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随着分子病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标志物被发现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预后及治疗反应密切相关,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的表达状态对于指导食管癌的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基因的甲基化改变也可作为食管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食管癌的防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深入了解其病理特征,提高早期诊断率,采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策略,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我们在食管癌的防治方面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发表评论
食管癌,无声的侵袭者揭示生命的脆弱与坚韧——病理之眼下的生命挑战。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