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对人类健康构成一定威胁,了解其病理特征和临床过程,对于准确诊断、有效治疗及预防传播至关重要。
伤寒杆菌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进入人体,经消化道传播,病菌进入肠道后,首先侵犯回肠末端的淋巴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初期,肠黏膜呈现充血、水肿,随后逐渐形成灰白色的小结节,即伤寒小结,这些小结节由增生的巨噬细胞聚集而成,巨噬细胞内可见吞噬的红细胞、淋巴细胞及伤寒杆菌等,具有重要的病理诊断意义,随着病情进展,小结节可发生坏死、脱落,形成溃疡,溃疡多呈椭圆形,其长轴与肠管长轴平行,一般深及黏膜下层,严重时可累及肌层及浆膜层,导致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副伤寒的病理变化与伤寒相似,但相对较轻,副伤寒杆菌所引起的肠道病变部位多在回肠下端和结肠,病变特征也以淋巴组织的增生与坏死为主,但程度较伤寒略轻,溃疡也相对较浅,较少引起肠穿孔等严重后果。
临床上,伤寒患者初期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乏力等前驱症状,随后体温呈阶梯样上升,可伴有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或便秘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皮疹,表现为淡红色小斑丘疹,多见于胸腹部,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肝脾肿大等表现,副伤寒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一般较轻,病程较短,症状相对不典型。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重要依据,血培养是确诊的关键,在病程第 1 - 2 周阳性率最高;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尤其适用于已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及血培养阴性的患者,粪便培养在病程第 3 - 4 周阳性率较高,尿液培养在病程后期可呈阳性,肥达反应可辅助诊断,但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治疗伤寒和副伤寒主要采用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应注意休息、补充营养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方面,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确保饮用水和食物安全,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对于控制疾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伤寒和副伤寒虽然是常见的传染病,但通过对其病理和临床特点的深入了解,以及采取有效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危害,保障公众健康。
发表评论
伤寒与副伤寒:病理洞察揭示疾病机制,临床意义指引治疗方向。
伤寒与副伤寒,病理洞察揭示疾病本质;临床意义在于精准诊断、有效治疗。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