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传染病,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一定的波动,它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如柯萨奇病毒 A16 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 71 型(EV71)等,这些病毒通过密切接触、飞沫传播等途径进入易感儿童的体内,从而引发疾病。
手足口病的症状多样,但通常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患儿的口腔黏膜可见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影响进食,手、足部位则多出现斑丘疹、疱疹,位于手背、手指、足底及足趾,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还可能伴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
在病理特征方面,手足口病的病变主要累及皮肤和黏膜,皮肤的病变表现为表皮细胞水肿、气球样变,可见多核巨细胞形成,真皮乳头层血管扩张、充血,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口腔黏膜的病变与皮肤相似,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更为明显,常形成溃疡,周围黏膜有炎症反应,而在严重的病例中,尤其是由 EV71 感染引起的,病毒可侵犯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等重要器官,导致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诊断手足口病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及实验室检查,典型的临床表现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在一些不典型病例中,实验室检查则起到关键作用,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病毒核酸检测可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肠道病毒核酸,有助于早期诊断;血清学检测则可检测患儿血清中特异性抗体,辅助诊断及判断病情。
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对于发热患儿,可给予退热药物;口腔疼痛明显者,可局部使用止痛药物;皮肤疱疹注意保持清洁,避免破溃感染,大多数患儿在一周内可自愈,但仍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对于出现精神差、呕吐、肢体抖动等症状的患儿,应及时就医,警惕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
手足口病的预防至关重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的关键,如勤洗手、勤剪指甲,避免用手搔抓皮疹;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定期开窗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加强儿童的营养,增强免疫力等,接种肠道病毒 71 型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 EV71 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及相关重症病例,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手足口病虽然常见,但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的诊断治疗,可降低其发病率及重症病例的发生,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发表评论
手足口病,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预防为主、科学应对不容忽视。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