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来势汹汹,常常给患者带来不适与困扰,作为医院病理科医生,深知其病理机制及对患者健康的影响。
急性胃肠炎主要由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或饮食不当等因素引起,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是导致儿童急性胃肠炎的常见病原体,这些病毒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或密切接触传播,侵袭肠道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细菌感染方面,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它们可产生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等也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较为多见,食用不洁食物、暴饮暴食、酗酒等不良饮食习惯,也容易诱发急性胃肠炎。
从病理角度来看,急性胃肠炎时肠道黏膜会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早期可见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随着病情发展,炎症可累及黏膜下层,导致黏膜糜烂、溃疡形成,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这些炎症细胞的浸润是机体对病原体入侵的免疫反应,旨在清除病原体,修复受损组织,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导致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的出现。
腹痛是急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脐周或上腹部的隐痛、胀痛或绞痛,这是由于肠道炎症刺激肠壁神经末梢,引起肠道平滑肌痉挛所致,腹泻则是肠道黏膜受损后,吸收功能障碍,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从而引起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呕吐也是常见症状,多因胃肠道逆蠕动,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以减轻胃肠道负担。
对于急性胃肠炎的诊断,除了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外,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可通过粪便常规、血常规等项目,了解是否存在病原体感染及炎症反应程度,病理检查则是确诊的关键,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切片观察,明确病因及病理类型,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治疗急性胃肠炎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对症治疗旨在缓解患者的症状,如使用止泻药、止吐药、解痉药等,病因治疗则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用相应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驱虫药进行治疗,患者需要注意休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饮食方面,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急性胃肠炎虽然是一种常见疾病,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我们应重视急性胃肠炎的预防,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发表评论
急性胃肠炎,消化系统的急症警钟!及时治疗是关键。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