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这一古老而又令人畏惧的疾病,长久以来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它如同隐匿在黑暗中的幽灵,悄然地在人群中散播着恐惧与病痛,作为医院病理科医生,我深知疟疾所引发的病理变化对于患者健康的巨大影响,也因此对它有着更为深入的关注和研究。
疟疾主要通过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进入人体后,会在肝脏内迅速繁殖,随后进入血液,侵袭红细胞,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繁殖,不断破坏红细胞,释放出代谢产物,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病理反应,从病理切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感染疟疾的红细胞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有的胀大,有的变形,宛如被施了魔法一般失去了正常的模样。
在疟疾的急性发作期,患者会出现高热、寒战、大汗等典型症状,这是因为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大量繁殖,当其破裂时,释放出的疟原虫代谢产物及红细胞碎片会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一方面试图清除疟原虫,另一方面却也给身体带来了诸多不适,高热是机体对抗病原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提高体温来抑制疟原虫的生长繁殖,寒战则是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刺激,导致骨骼肌不自主收缩,产热增加,而大汗淋漓则是身体散热的一种方式,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长期反复感染疟疾,还会对人体多个器官造成损害,脾脏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由于疟原虫及其代谢产物不断刺激,脾脏会肿大,质地变硬,在病理检查中,可发现脾脏内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大量增生,这是机体试图抵御疟疾的一种表现,过度的增生也会导致脾脏功能亢进,进而引起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容易出现贫血、感染等并发症。
疟疾还可能影响肝脏功能,肝脏细胞会受到疟原虫代谢产物的毒害,出现肝细胞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肝功能的受损会导致患者出现黄疸、肝功能指标异常等症状,严重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解毒功能。
疟疾的诊断离不开病理检查,通过对患者血液涂片进行染色镜检,可以直接观察到疟原虫的形态和种类,这对于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病理科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等信息,综合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于疟疾的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需持续加强对疟疾的监测和研究,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才能更好地战胜这一古老的疾病,守护人类的健康。
发表评论
疟疾,这个古老而隐秘的血液病理之谜不容忽视,它不仅威胁生命健康安全、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是全球公共卫生挑战之一亟需我们共同面对和解决!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