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炎夏日,中暑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中暑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作为医院病理科医生,深入了解中暑的病理机制对于有效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中暑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痉挛多发生在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其病理表现主要为肌肉痉挛,这是由于电解质失衡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改变所致,患者常感到四肢和腹部肌肉疼痛、抽搐,一般意识清楚,体温多正常。
热衰竭则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水、电解质丢失,外周血管扩张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病理上可见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同时伴有电解质紊乱,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症状,但体温一般不超过 40℃。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可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多在高温、湿度较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非劳力性热射病常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热射病的病理特征为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患者核心体温可高达 40℃以上,可出现谵妄、昏迷、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还可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如肝肾功能损害、凝血功能异常等,死亡率较高。
对于中暑的诊断,除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外,还需要参考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病理检查虽然不能作为中暑诊断的直接依据,但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观察组织切片中器官的病理改变,了解各器官功能受损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在治疗方面,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进行物理降温是关键,根据患者病情给予补充水分、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等治疗,对于热射病患者,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体温,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预防中暑同样重要,在高温环境下,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盐分,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加强通风散热等。
作为病理科医生,我们应从病理角度深入认识中暑,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提醒公众重视中暑预防,保障身体健康。
发表评论
中暑:病理剖析揭示高温下体热失衡,防治要点在于迅速降温、补充水分与电解质并减少暴露。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