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在我国,乙脑曾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虽经过多年防治,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显著下降,但仍需我们高度重视。
乙脑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猪是其主要传染源,当蚊虫叮咬感染病毒的猪后,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再叮咬人时,就可将病毒传播给人类,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少数人会发病。
乙脑病变广泛累及脑实质、脑膜及脊髓,但以大脑皮质、基底核、视丘最为严重,小脑皮质、丘脑及脑桥次之,脊髓病变最轻,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软化灶形成,胶质细胞增生以及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是乙脑最主要的病理改变,病毒侵袭神经细胞后,可导致细胞代谢紊乱,出现细胞肿胀、尼氏小体溶解,进而细胞坏死,在病变严重区域,可见神经细胞呈灶性或散在性坏死,形成大小不等的软化灶,这些软化灶可被吸收,或由增生的胶质细胞和纤维组织填充,形成胶质瘢痕。
胶质细胞增生也是乙脑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小胶质细胞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增生,聚集在坏死神经细胞周围,形成小胶质细胞结节,星形胶质细胞也可增生,其突起肿胀、增粗,胞体增大,核仁明显。
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在乙脑病变中较为常见,主要是淋巴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状浸润,以小血管周围明显,这种炎症反应可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脑组织水肿。
乙脑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病情凶险程度差异较大,初期患者可出现高热、头痛、呕吐等症状,随后可出现意识障碍、惊厥、抽搐等,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对于乙脑的诊断,除了依据临床表现外,实验室检查如血清学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等具有重要意义,血清学检测可检测到患者血清中乙脑病毒特异性抗体,有助于确诊。
预防乙脑的关键在于灭蚊、防蚊,以及接种乙脑疫苗,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乙脑的发病率,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流行性乙型脑炎作为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其病理变化复杂多样,我们应加强对乙脑的认识,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以减少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发表评论
流行性乙型脑炎:深入病理剖析,探索科学防治策略。
流行性乙型脑炎:深入病理剖析,探索科学防治之道。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理剖析揭示病毒机制,综合防治策略守护健康。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