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在临床上颇为多见,它虽看似普通,却蕴含着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对其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诊断、治疗及预防该疾病。
从病理角度来看,急性支气管炎主要累及支气管黏膜,早期,黏膜呈现充血、水肿的状态,这是机体对病原体入侵的一种炎症反应,血管扩张,血流加快,使得大量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导致黏膜肿胀,黏膜上皮细胞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纤毛运动减弱甚至停滞,纤毛原本是呼吸道的“清道夫”,负责将黏液及附着的病原体等异物排出体外,其功能受损后,呼吸道的自净能力大幅下降,病原体更容易在局部滋生繁殖。
在炎症刺激下,支气管黏膜下的腺体分泌亢进,过多的黏液分泌使得痰液增多,这也是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症状的重要原因,痰液的性质多样,初期可能为白色黏液痰,随着病情发展,若合并细菌感染,痰液可变为黄色脓性痰。
病原体感染是引发急性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毒感染最为多见,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它们通过飞沫传播进入呼吸道,在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内寄生、复制,引发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以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较为常见,支原体感染则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其病程相对较长,咳嗽症状较为突出。
临床上,急性支气管炎患者通常表现为咳嗽、咳痰,部分患者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咳嗽一般为刺激性干咳,随着痰液的产生,可转为湿性咳嗽,发热的程度因人而异,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 反应蛋白、痰涂片或培养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及病因。
对于急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为主,对症治疗旨在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病因治疗则根据病原体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病毒感染引起的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一般可在 1 - 2 周内自愈;细菌感染则需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疗程通常为 7 - 10 天。
预防急性支气管炎至关重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等,可有效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助于抵御疾病的侵袭,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必要时可佩戴口罩进行防护。
急性支气管炎虽常见,但通过对其病理生理过程的认识以及采取恰当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保障患者的健康。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