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理科的日常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奇特的样本,其中不乏因外界因素而导致的“非自然”污染,我想探讨一个颇为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当病理样本被一层不寻常的“外衣”——雨衣包裹时,我们应如何准确识别并排除其可能带来的干扰?
雨衣之谜:一场意外的“保护”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位患者因肺部不适前来就诊,其样本在送检过程中不慎被雨水打湿,为了防止进一步损失,医护人员紧急将样本包裹在一次性雨衣内,这样的做法虽然出于善意,却给我们的诊断带来了新的挑战,雨衣材料可能含有化学成分,如防水剂、塑化剂等,这些都有可能污染样本,影响染色效果和细胞形态观察。
识别与应对策略
1、初步观察:对被雨衣包裹的样本进行初步的外观检查,注意是否有明显的雨渍或异色。
2、去除雨衣:在保证无菌操作的前提下,小心地去除雨衣,注意避免直接用手接触样本表面,以防交叉污染。
3、特殊处理:对于疑似受污染的样本,采用特殊的固定液或预处理步骤,如使用含有高浓度酒精的溶液短暂浸泡,以尝试去除可能的化学残留。
4、细致观察与记录: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细胞形态和染色情况,特别注意是否有异常的背景染色或细胞变形,详细记录处理过程及观察到的任何异常,为后续分析和报告提供依据。
5、沟通与报告:与送检人员沟通了解样本的特殊处理情况,并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可能因雨衣污染而导致的潜在影响,提醒临床医生在诊断时予以考虑。
雨衣虽小,却能在病理诊断中掀起波澜,作为病理科医生,我们需时刻保持警惕,利用专业知识识别并应对这类特殊污染,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每一次切片、每一次观察中,都应怀揣着对真相的不懈追求,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