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由热转凉,空气中的水汽在夜晚凝结成露珠,自然界呈现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微妙变化,这一时节,人体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出现诸如肺燥、湿气加重等健康问题,作为医院的病理科医生,我常在显微镜下寻找这些“看不见”的“白露”——即细胞与组织中微妙的病理变化,尤其是与“湿润”相关的异常。
问题提出:在白露时节,如何通过病理学检查识别并区分正常的组织湿润与病理性的“湿性”改变,如水肿、炎症渗出等,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有何重要意义?
回答:在白露之际,随着气温下降、湿度增加,人体易感湿邪入侵,这在病理上常表现为组织间液体积聚,即水肿,在病理检查中,我们需仔细观察组织切片的染色情况,特别是HE染色下细胞外基质的透明度变化,以及特殊染色如PAS反应对黏液物质的检测,来精准区分正常生理性湿润与病理性“湿”的不同。
正常组织湿润是维持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而病理性水肿则提示可能存在心、肝、肾等功能障碍或血管通透性增加等问题,通过细致的病理分析,我们能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比如对于因心衰引起的水肿,需加强心脏支持治疗;对于因肾病综合征导致的蛋白尿和水肿,则需采取利尿、控制蛋白漏出等措施。
在白露时节,病理科医生的“火眼金睛”,不仅是对“湿润”信号的精准捕捉,更是对生命细微之处的深刻理解与尊重,通过我们的工作,为患者带来的是对疾病本质的洞察与精准治疗的可能,让患者在秋意渐浓的季节里,也能感受到健康与希望的“干燥”。
发表评论
白露之湿,病象初显,中医解读‘湿润’信号需辨体论治:温阳化气以除内蕴寒水。
白露之湿,乃自然界阳气渐退之时,在病理中解读‘湿润’信号需辨其是否因寒凉而致水液停滞或痰饮内生。
白露时节,病理中的‘湿润’信号提示体内湿气过重或水液代谢异常的迹象。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