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病理科工作中,我时常会遇到因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前来就诊的患者,这一疾病,虽名为“综合征”,实则是一种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调节异常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多重因素。
问题提出: 为什么在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后,仍有许多患者对IBS的慢性腹痛和排便异常感到困惑?
回答: 关键在于理解IBS的“双重因素”特性——功能性肠道异常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尽管肠道动力和感觉的异常是IBS的生物学基础,但不可忽视的是,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往往加剧症状的严重程度,这种“情绪-肠道”的相互作用,使得IBS成为一种“心身疾病”。
治疗上,除了调整饮食、生活习惯及药物治疗外,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可有效减轻肠道症状,实现“身心同治”。
面对IBS患者时,我们不仅是治疗他们的“肠道问题”,更是在帮助他们重建与身体的和谐关系,学会在“情绪风暴”中寻找平静,这不仅是医学的进步,更是对人性深刻理解的体现。
发表评论
肠易激综合征:情绪与肠道的复杂交响,揭开其迷思背后的科学真相。
添加新评论